收藏网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传播学案例库
您的位置: 首页 > 案例库 > 电视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案例研究

2019-04-02 05:16 浏览次数:489作者:系统管理员

案例简介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于2003年5月1日起试播,7月1日起正式播出。

  新闻频道全天24小时播出,全天24档整点新闻。整点新闻力求以最快的速度向观众提供第一手的国内国际新闻资讯,突出时效性和信息量,实现滚动、递进、更新式报道。整点新闻后,分别安排了各分类新闻,主要有财经、体育、文化、国际四大类。新闻频道的专题节目包括新闻背景、新闻评论、新闻调查、舆论监督、法制等各种节目形态,是对整点新闻和分类新闻的补充和深化。每日播出的专题主要有:《新闻会客厅》、《央视论坛》、《法治在线》、《国际观察》、《社会记录》、《共同关注》;每周播出的专题节目主要有:《每周质量报告》、《面对面》、《中国周刊》、《世界周刊》。

  目前,新闻频道主要由24档整点新闻、4档分类新闻、18档专题节目搭建而成。

  开播以来,新闻频道以“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需要”为定位,频道收视逐年提高,2005年累计收视份额在全国上星频道中位居前十。

  新闻频道的理念是:“与世界同步,与时代同行”,目标是:“打造中国电视新闻资讯第一平台”。

案例成果

  1、新闻频道的标识


  2、新闻频道的演播室形态


  (2003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开播)


  3、新闻频道的品牌节目示例


  中国周刊:专栏节目代表,2005年平均收视率最高


  天气资讯:资讯类节目的代表


  晚间新闻:消息类新闻节目的代表


    神六飞天特别节目:直播类节目的代表


案例访谈

  案例访谈1:新闻频道负责人在频道开播后接受记者采访时的谈话:

  《央视新闻频道:直播重大事件是基本方向》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6月03日11:23  《北京青年报》

  举世瞩目的三峡下闸蓄水工程正在进行,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从6月1日开始直播工程进展。这次直播也成为庆祝频道开播一个月的礼物。检点5月1日开始试播的新闻频道,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主任李挺昨天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表示,最满意的是新闻频道的运行基本进入轨道,整个频道的磨合进展顺利;而最不满意的地方,李挺则认为是最初定的目标很高,现在和理想还有一定的差距,同时他也表示,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最新、最好的东西总是在前面,永远没有终点。

  新闻频道开播凸显四大变化

  总结新闻频道开播一个月以来的特点,李挺归纳了四点:第一是新闻时效性大大加强,重大的、突发性的新闻能够在第一时间与观众见面,比如我国潜艇失事的报道。而5月25日零时34分我国第三颗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送上太空的报道更是与新闻发生同步,一般性的新闻和国际新闻也是赶在最近的时段播出。时效性提高之后带来递进报道和滚动新闻的增加,比如中国货轮在丹麦失事的报道,新闻频道在第一时间报道,然后跟进交通部的证实、船员的安全问题、货轮现在的状况等,“这些在以前最多只报道事件的开始和结束”。第二,信息量明显增大。李挺介绍,新闻频道现在全天播报的信息量比原来翻了两番,像文化新闻、财经新闻等分类新闻,原来是很少看到的,现在没少关注。原来央视一套新闻和新闻专题的首播量是6个小时,现在增加到15小时,加上直播时间,平均每天的首播量不少于16小时。第三,重大新闻事件得以集中关注和突出报道,对于开播后遇到的抗击“非典”和三峡蓄水工程这两件国内大事,新闻频道给予了充分的关注,连续8期的《面对面》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反响。第四,直播成为新闻频道重要的报道形式和报道手段,可以说是新闻频道开播以来的一个亮点。李挺说,中央电视台去年全年直播的新闻时间为60小时,新闻频道开播一个月直播量就超过40小时,“和以前直播多是仪式和会议不同,现在的直播更多关注新闻的事件性。”

  新闻直播成为基本手段

  细心的观众会发现:直播成了新闻频道最频繁使用的武器,也是至今为止这个频道与央视其他频道区别最鲜明的标志。在开播当天,新闻频道就进行了三场直播,如今最多的一天有5场直播。对于开播一个多月以来各种直播的效果,曾经负责“国庆50周年庆典”、“98珠海航展直播”等大型直播活动的李挺表示比较满意。他说,这种满意主要表现在直播的效果和整体操作上,“原来把直播当做个例,现在把它当做常态;原来只是特殊事件进行特殊直播,现在直播已经是基本手段,是频道基本的报道方式。”三峡截流直播时,李挺曾经在前线,如今三峡蓄水工程的报道,他在后方运筹帷幄,对于这两项直播活动,他做了这样的分析,“上一次准备了很长的时间,但只直播一场。现在,我们从6月1日直播到16日,连续报道、多场直播,让观众从镜头中看到三峡的水位是如何慢慢上升、一起见证历史,同步感受到高峡如何出平湖。”同时他也透露,直播节目也有很好的收视率,比如每天下午卫生部通报疫情的新闻发布会,在重点城市的收视率能达到1.5%-1.7%。

  至今为止,新闻频道的直播更多是可预见性事件的直播,对于突发性事件,新闻频道如何能够做到直播,从而达到开篇辞中提出的“第一时间,第一地点”,通过新闻频道,让观众“看见新闻的发生,看着新闻的发展”?对此,李挺表示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他透露,中央电视台正进行研究,对突发性事件力争做到“快速反应、及时到位、迅速播出”。李挺说,对突发性事件的直播将是新闻频道的方向,“以后重要的新闻时间我们追求的时效就是同步”,为此央视将购置小型化转播设备、搭建覆盖全球的直播网络,合适的时候,央视已经购置的直升机将再次派上用场,“只要有今天的开始,很快就能实现”,李挺告诉记者。

  说新闻频道是大《新闻联播》既准确又不准确

  新闻频道开播一个月来,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不满意的声音。李挺说,最近他也看了不少关于新闻频道的评论,“新闻频道要提高,就应当吸纳那些中肯的批评意见,虽然任何一个栏目、任何一个频道都有一个成长的周期。”

  对于新闻频道“信息量小了、时效性差了”的观点,李挺表示并不赞同,这些只要看一天新闻频道,和以前作一个比较就可以看出,“他们可能对新闻频道还看得不多”。

  对于“新闻频道就是一个大《新闻联播》”的说法,李挺并不回避,他认为既准确又不准确。之所以说它准确,是因为新闻频道依然是国家办的频道,和《新闻联播》一样,承担着国家的义务,维护着国家的利益,从这点上他觉得是准确的,而且看得很准;说它不准确,李挺觉得这种看起来很新潮的说法其实是很落伍的,“《新闻联播》自身也在积极改进,其次持这种观点的人没有看到新闻频道新的增长点。”

  新闻频道将在八个月内成熟

  《东方时空》、《实话实说》、《新闻调查》等央视名牌栏目的成长周期一般是两到三年,而李挺告诉记者,他们要争取在半年到八个月的时间内让新闻频道成熟起来。提出这么短的期限,李挺充满信心:“一是目前的开局很好,收视率不错;二是我们已经基本掌握规律性的东西;三是中央电视台和新闻中心经过多年的发展,在人才储备、技术储备等方面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准”。而且,他还强调,“三贴近”的要求更是为新闻频道的超常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李挺告诉记者,新闻频道开播前一个阶段,正是“非典”疫情最严重的时期,那时他已经做好最坏的打算:穿着防护服也要保证新闻频道按时开播。为此,新闻中心购买了50套专业防护服,“哪怕是新闻中心成了隔离区也要坚持播出”。如今,这50套防护服还在新闻中心综合部的办公室里,回忆起那段时光,他说:“当时真是个考验。”但他也告诉记者,这样的困难都能扛过来,还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呢?

  案例访谈2:新闻频道开播一个月后相关专家在研讨会上的讲话

 


  案例访谈3:《新闻频道主创人员谈央视新闻频道创办历程》


  (原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策划组部分成员,参与设计和创办新闻频道,以下为访谈整理稿)


  1997年,对于中国电视新闻界来说是具有特殊的意味。


  这一年,香港回归、中国的两大水利工程(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成功截流……重大新闻事件层出不穷。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报道中,现场直播空前活跃,特别是“香港回归”直播,从6月30日至7月3日,长达72小时,创了迄今为止中国电视连续直播时长的一个记录。


  对于中央电视台而言,一次次直播不仅为电视屏幕增添了一个新的亮点、使新闻报道多了一种新形式,更重要的是:大型直播、特别是香港回归这样超大型直播的成功初步体现了央视操作复杂新闻报道的实力,各种新闻体裁、各种报道方式、各种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使“系统协同作战”这一现代电视理念首次在央视新闻报道中得到实践检验。


  这一年,对于中国的电视新闻界、特别是中央电视台来说是重建信心的一年。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中央电视台响亮地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台”的目标。而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战略,成立新闻频道的计划在1999进入央视高层的视野。


  1999年,一篇题为《呼唤中国的电视新闻网》的文章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内部刊物《信息专报》上,文章建议,由中央电视台牵头,“组建通过卫星电视新闻频道播出,全国统一转播的24小时播出的有线电视新闻网”(《呼唤中国的电视新闻网》作者:武晋先孙旭培)。在学者们的建议得到重视后,筹划新闻频道进入央视议事日程。


  2001年,美国9·11事件时,央视由于当时报道不够及时充分,受到来自观众和业界的许多批评,面临很大压力,成立新闻频道似乎迫在眉睫。然而,此后的一段时间里,成立新闻频道的计划再次陷于停滞。从技术层面看,新闻频道迟迟无法成立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新闻的时效性,新闻频道快速的网络还没有建立完善;二是资源的问题,当时资源局限性很大。


  2002年底,央视筹办新闻频道的工作开始加速。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战争正式打响,连续十余天的“伊拉克战争直播报道”为筹建中的新闻频道创造了难得的练兵机会。


  2003年5月1日清晨6点整,央视新闻频道开播。


  根据央视索福瑞的统计,2004年,央视新闻频道的平均收视份额达1.246,已成长为全国性的大频道。


案例讨论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应如何改进?

案例分析

  新闻频道意味着什么?


  新闻频道的出现,对电视新闻理念和操作方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一)、新闻频道意味着观众随时打开电视就可以看到新闻


  几乎所有的新闻频道都以“24小时不间断播出”和“逢整点有新闻”作为自己的首要标志。


  全天候不间断的新闻链条使观众不必在固定时间收看固定节目来获取新闻,而可以随时打开电视,用最短的时间了解最近发生的重要新闻。这是新闻频道对观众最基本的承诺。


  当然,“24小时不间断播出”和“逢整点有新闻”只是实现这一承诺的必要条件,要使观众愿意随时打开电视看新闻,新闻的常“新”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新闻频道能够实现新闻特别是重要新闻的递进更新,使24小时不间断播出的新闻链条充满活力,才能不断满足受众获取信息的需求。那种一档一档重复、“滚”而不“动”的新闻播出只能使新闻频道变成一汪死水,从而最终令受众失去兴趣。


  新闻频道应当是一个新闻信息动态流动的频道!


  事件总在动态发展中,新闻频道24小时不间断播出的方式提供了随时报道事件最新进展的可能。如何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


  这就要求改变过去那种“结论式”报道的模式,而代之以“进程式”报道,使新闻报道伴随事态的发展而展开。


  (二)、新闻频道意味着大量现场原生态信息的展示


  大量的现场直播(Live)是新闻频道的又一大特色。


  现场直播的实现需要两个基本条件:①、及时发现信息;②、及时到达现场并传出声画。这两个条件考验的主要是电视媒体的信息发现和传递能力。在新闻报道的视野已扩展至全球的今天,是否拥有一个广泛的信息发现和获取的网络是电视新闻竞争的重要保障,对声画的捕捉和传播要求极其严苛的现场直播更是如此。


  信息网络的建构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纵向——加速记者站建设,新闻触角前移;


  横向——实现信息共享,新闻触角横移。


  1、加速记者站建设


  对于一个希望面向全球媒体竞争的现代电视传媒而言,设立记者站、使新闻触角尽量前移是快速获取新闻的重要举措,前端的根系越发达,新闻反应无疑就越敏感。


  就海外记者站的建设而言,中央电视台近年来已经初具规模。目前,央视已有14个驻外记者站,分布于美国、欧洲、中东、亚洲等一些重点地区。但对一个致力于世界级大台的媒体而言,这样的规模仍然显得有些局促。而更重要的则是,央视这些驻外记者站的报道能力远远未能充分开发。)


  与驻外记者站稳步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央视的国内记者站依然踪迹难寻。事实上,同为国家级媒体,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均在全国各地设立了自己的记者站,形成遍布全国的记者网络。中央电视台在这方面的步伐显然有些慢了。


  2、实现资源共享


  本台记者站的建设固然重要,但在社会化大生产的今天,完全依靠自身自产自销显然并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在当前国际新闻界,整合他媒体资源已成为一种潮流,直播中当然也应当强化资源共享的观念。


  一方面,要善于利用他媒体的节目资源。


  另一方面,资源共享也体现在要有为它媒体提供公用信号的意识。中央电视台完全可以利用自己在很多方面的资源独享优势给地方电视台或境外电视机构提供公共的直播信号,以期建立良性的合作机制。


  (三)、新闻频道意味着新闻资源的有效整合


  新闻频道的开办,意味着电视新闻的运作已经由以“栏目”为单位走向以“频道”为单位。新闻报道不再是栏目的各自为战,而是在频道这个统一的平台之上展开,新闻资源在有效整合的基础上实现效能的最大化。


  新闻频道对资源的这种整合主要表现在:


  1、节目形态的互补


  新闻频道的24小时不间断播出为节目提供了空前丰富的时段资源,为各种节目形态的大融合创造了条件。


  (1)栏目设计


  在栏目设计上,新闻频道呈现出点、线、面结合的特点。


  所谓“点”,是指深度访谈、谈话、辩论类栏目,提供新闻背景、分析、评论、综述、意见等,重在“深度”;


  所谓“线”,是指每逢整点播出的新闻栏目,以消息的大量播报和快速更新为其特点,包括综合新闻和分类新闻,重在“量”和“速度”;


  所谓“面”,是指杂志类栏目,这类栏目拓展了新闻报道的内容范围,从政治、经济到科技、娱乐等无所不包,重在“广度”。


  (2)报道形态


  在报道形态上,新闻频道充分体现了其包容性。


  就报道方式而言,消息、现场报道、新闻背景、新闻综述、新闻分析、新闻评论等各种体裁互为补充,形态相当丰富。


  就栏目而言,既有杂志栏目又有专栏,杂志栏目多为新闻、财经杂志,偶尔也会有生活、科技杂志,这些杂志栏目以封面文章为基础,同时突出更大的信息量;既有日播栏目也有周播栏目。


  同时,新闻频道24小时不间断播出的方式还表现出高度的灵活性。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各个新闻频道都中断日常节目播出,集中时段和各个栏目围绕这个事件展开全天不断的报道。例如美英对伊拉克的战争,各家新闻频道几乎完全围绕这场战争重新调整时段和栏目。


  2、新闻资源的共享


  在以栏目为单位的时代,栏目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或多或少会采取各自为战、互相封锁信息的作法,从而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同一家电视台不同栏目的几支采访队伍出现在同一新闻现场,这是中国电视界曾经出现的可笑又可叹的怪现象。


  新闻频道出现以后,信息需求量的巨增必然对这种小作坊式的生产方式提出挑战,在频道这个统一的平台之上实现信息的自由流动和共享,这是现代电视新闻生产的必然要求。而满足这一要求的核心在于: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有效的协调机制。


附录

  附录1:呼唤中国的电视新闻网


  孙旭培


  电视新闻网与国际竞争


  电视是目前世界上最大众化的高新技术传播媒介,可以把全球相隔万里的许多新闻事件迅速而形象地汇集到小小的电视屏幕中。创办电视新闻频道,进而创办电视新闻网,让观众随时打开电视就可以看到新闻,已经成为欧美发达国家的传播时尚和世界电视发展的大趋势。美国有线电视新闻广播网(CNN)早先有8个电视频道和1个广播频道,CNN只是在创办了头一个电视新闻频道后才开始赢利,目前CNN24小时新闻频道已发展到8个。


  目前,传媒并购已成为国际热潮,出现了传媒强强联手加强竞争力的趋势。世界最大的因特网服务提供商美国在线,以1600亿美元并购世界最大的媒介集团时代华纳公司,两强合并后市值超过3600亿美元。新的网络传媒帝国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用户提供各类内容丰富的资讯。两强结合出现了一个在全球范围内利用电脑多媒体平台和网络通讯手段提供交互式信息、娱乐等内容的超级媒体,这种因特网和传统媒体的有机结合,预示着国际大众传播方式未来的发展趋势。今后电视、网络和手机将联为一体,组成信息高速公路。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的大众传播领域也将进一步加强竞争性,报社、音像出版社、电台、中新社等等传媒都有可能和各地电视台合作创办电视新闻频道,境外的媒体也纷纷来华与电视台商谈能否开展交流合作。今后新闻竞争将日趋激烈,谁也难以垄断因特网、通信卫星和有线电视网,先进的大众传播技术各媒体都可以开发和利用,通过竞争只会使各传媒的传播手段相互融合,使各传媒的潜力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


  中央电视台台长赵化勇撰文认为,“一旦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它的《基本电信协议》要求开放国内电信(广义)市场,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侵蚀就会堂而皇之地进行”。笔者假设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的大众传播领域不得不进一步对外开放,境外传媒进入中国传播领域的机会增多,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进一步渗透,由传播信息、文化、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到争夺民心。为了加强我国电视新闻的竞争力,抵制西方媒体通过因特网和其它传媒不断增强的对华文化渗透,我国目前最有效的应对办法可能就是充分开发和利用全国各地的有线电视网,组建通过卫星电视新闻频道播出,全国统一转播的24小时播出的有线电视新闻网。


  创办有线电视新闻与资源的合理利用


  国家主席江泽民1999年指出:要加强信息传播技术的更新与改造,积极掌握和运用现代传播手段。


  电视高新技术传播手段并不是无线电视台的独家专利,其它媒体也可以借用最先进的大众传播手段来提高媒体的整体竞争力。有线电视近年继无线电视和卫星电视之后兴起,有效地解决了卫星电视大面积覆盖的落地收看问题。新闻节目是观众最需要的节目,尤其是报道重大事件的新闻节目,更是其它节目所不能比的。在有线电视网中既可以创办电视新闻频道,又可以扩大影响,于是我国的地方电视台纷纷在有线电视网中创办电视新闻频道。福建省电视台于1999年5月23日创办了一个电视新闻频道,全天24小时在福建省有线网播出新闻,在黄金时段每天首播新闻节目达6个多小时,其它时段以新闻为主题,播出纪实类的新闻如专题、纪录片等等。但有不少“新闻频道”晚上还播出影视剧,实际上只是以新闻为主的综合频道。


  新华社也在靠卫星电视新闻节目传送频道进入有线网。新华社从1991年起就开始考虑采用电视报道的方式来提高传播的能力。1993年10月9日,创立了新华音像中心。1997年10月,正式设立音像新闻编辑部,使电视新闻报道成为通讯社继文字报道、图片报道之后又一大报道手段,采用新闻专题节目加带广告播出免费转播的方法进入了各地有线电视网。编辑部有800人的采编队伍和一流的技术设备,负责新华社国内31个分社和国外110个分社的音像一体化管理,形成了公开报道和内部报道并重、国际报道与国内报道兼顾、电视供稿和音像制品齐全的音像报道体系。每天下午通过亚洲二号卫星两个讯道向海内外播发新闻专题节目,目前全国有四百多个电视台收转新华社的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新华社现已拥有十个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如各长15分钟的《新华纵横》、《每日财经》、《国际专题电讯》。另外还有电视新闻周刊《60分钟杂志》等。


  现在,各地不断创办有线电视新闻频道,这虽然有地域文化的贴近性,但也有人力物力重复投入过多的现象。如果创办一个统一的中国电视新闻网,使全国电视界的重要信息都汇集到这个电视新闻主渠道中来,大家通过这个24小时播出的电视新闻公共信息主渠道基本满足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就没有必要重复建设过多的有线电视新闻频道。目前,制作机构和播出部门分离的方案正在推进之中,将来就可以把地市和县级电视台撤销,转为影视节目制作实体或记者站,只保留中央台和三十多个省级电视台,各地有线电视台成立公司只管转播的话,地方电视台由于人力物力得到集中使用,投入到办高质量的地方新闻节目,或创办品牌新闻节目拿到中国电视新闻网中竞争播出。


  谁最有实力创办中国的电视新闻网?


  如前所述,目前各媒体虽然自办了大量的电视新闻节目和新闻频道,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信息资源,但并未形成合力,既不能与西方不断并购的大传媒竞争,也不能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同时还造成资源浪费和无序竞争。现在各地有线台已出现区域联网的趋势,今后有可能实现全国有线电视网的联网。但是由于单个地方电视台的权威力、影响力、号召力和实力均有限,一时难以出面牵头组建一个全国统一的有线新闻网,笔者因此提出了谁来创办中国电视新闻网的问题。


  为了有效地充分利用电视频道资源,建议由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出面牵头创办一个全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新闻网可以由中央电视台主办,全国新闻界联手合办,共同创建一个全国新闻界共用的大众电视公共信息传播网,组成中国的信息传播主渠道,逐步形成一个极富竞争力的中国大众信息传媒,并通过卫星覆盖全球,使全国新闻界的力量实现大协作大联合。


  中央电视台通过卫星播出九套电视节目,特别是牵头与全国各省级电视台联手合办了一个品牌栏目《新闻联播》,每晚7点在全国各电视台联网同时播出,使全国电视新闻界的力量形成合力,为创办一个全国统一的电视新闻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央视索福瑞公司调查统计,1999年度《新闻联播》节目的日平均收视率为42?7%。按我国现有电视观众11亿多人计算,即每天约有5亿人收看这个电视黄金节目。由于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中新闻节目最多,是一个以新闻为主的综合频道,因此这个频道的广告收入占全台广告收入的95%。中央电视台的新闻在全国电视新闻界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和准确性,如果今后该频道改造为电视新闻频道,通过卫星进入全国的有线电视网,只要国家需要就可以迅速牵头组建一个全国统一的电视新闻网。


  将来也许可以由中央电视台牵头成立中国电视新闻网集团(总公司),全国各省级电视台成立中国电视新闻网分公司,像中国的报业集团一样实现强强联合,打造一个可以与境外“巨无霸”传媒帝国在中国相抗衡的大众传媒实体。假如中国电视新闻网能够实行股份制,各新闻分公司都可以融资入股,统一上市,应当可以融资数十亿元,为集团的创办和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新闻网中播出的广告利润可以按各公司新闻播出量、节目收视率、广告来源等提成分配。实行股份制,能够使新闻网集团形成一个紧密的经济联合体,使全国电视新闻界真正从政治上和经济上形成合力,同时还可以使全社会通过持股而密切关心新闻网的建设和发展,形成全社会的合力。


  (作者资料:孙旭培: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武晋先: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组编辑)